在移民到温哥华之后,要在哪些方面调整预算和消费习惯
在疫情期间,中国流行起了一种被称为“消费降级”的趋势,意指人们为了应对增加的经济和就业压力,开始降低消费体验、个性化要求和品味层次,转而寻找低价且高性价比的商品。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人选择了移民,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他们中的乐观派认为,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国内,而且在房价和购车方...
- Harrison Ming
- 1 min read
在疫情期间,中国流行起了一种被称为“消费降级”的趋势,意指人们为了应对增加的经济和就业压力,开始降低消费体验、个性化要求和品味层次,转而寻找低价且高性价比的商品。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人选择了移民,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他们中的乐观派认为,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国内,而且在房价和购车方面,欧美国家的成本可能还不如中国高,即使考虑到汇率的影响,日常生活开销也不会过分昂贵。
这样的人可能在国内是中产阶级,年收入约20万元人民币,他们认为即使在温哥华无法找到同等级别的白领工作,做些基础职业或体力劳动,年收入四五万加币(约合人民币)也能维持或超过在国内的生活水平。然而,一些人移居温哥华后,却意外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经历了一种“消费降级”。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在国外没有找到足够好的立足点。但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即便是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人,也可能发现在温哥华维持之前的生活标准并非易事。
在温哥华华人社区的一个热门论坛上,有一篇标题为“中产阶级的我,移民到温哥华,才明白了什么是消费降级”的帖子引发了广泛关注。帖子指出,尽管许多移民家庭在国内属于中产阶级,年收入大约30万元人民币(约5.66万加币),但他们在温哥华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这不仅是因为单一收入来源的家庭在温哥华更常见,还因为生活成本的显著上升,特别是在房价和汽车购买等关键支出上,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感受到了压力。
在温哥华,中等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大约为85,000加币,这比中国中产家庭的平均收入只高出不到50%,远不及人们常认为的人均GDP的四到五倍差距。在中国,夫妻双方同时工作是很常见的情况,但在加拿大,尤其是对于新移民家庭来说,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留守家中照顾孩子、适应新生活,处理日常琐事,这就使得很难实现双方全职工作的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很多从中国移民来温哥华的中产家庭而言,他们在加拿大的实际收入可能还不如在国内。
此外,尽管从理论上讲,如果温哥华的生活成本能够保持在低水平,那么生活质量自然不成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温哥华的房价一直保持高位,甚至直逼或超过中国的一线城市,远超国内的二线城市水平。以温哥华市中心为例,新建公寓的价格每平方英尺大约1600加币,一套800平方英尺的公寓售价约为1,280,000加币,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67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价格达到了9至10万元人民币,这完全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
如此看来,温哥华虽然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优势,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但对于寻求经济上提升的中国中产家庭来说,这里的高房价和可能不如预期的收入水平,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在经济上感受到压力,甚至需要在消费上做出妥协,体验到所谓的“消费降级”。
即使离市中心有20至30公里,例如在本拿比Metrotown、高贵林中心、素里中心等地的新公寓,每平方米价格也常常超过6万人民币,显示出即使在温哥华边缘地带,房价也高得惊人。这对于那些从中国二三线城市来的中产阶级家庭而言,即使收入相仿,生活消费感觉也无疑是一种降级。
在汽车市场上,温哥华曾经的价格优势也已不复存在。例如,2014年在温哥华购买一辆“BBA”品牌的高端SUV可能只需花费80,000加币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40万元。而在中国,同样的车型因税收等原因,价格可能高达100万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哥华的车价逐渐上升,如今同样的车型需要10万加币,约合人民币53万元,与国内的价格差距已大大缩小。
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的车辆性价比远超北美,例如特斯拉Model Y在温哥华的售价比在中国高出许多。这使得曾经的价格优势不再,一些热销车型在温哥华的价格甚至比国内更高。
至于日常生活费用,如超市和餐厅价格,温哥华的高消费水平更是令新移民家庭感到压力巨大。在中国,一顿普通餐厅三菜的消费可能最多100人民币,而在温哥华,相同的餐点价格可能高达70加币,再加上小费,价格是中国的四倍。超市购物同样面临高额支出,100人民币在国内能买到一大堆菜,而在温哥华同样的购物清单可能需要100加币,价格差距悬殊。
因此,对于许多从中国来的中产家庭而言,移居温哥华虽然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和环境,但在经济上确实经历了不小的“消费降级”,迫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成本更低的选择,如购买冷冻或打折的食材。这种经济压力和消费降级的现实,与他们移民前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温哥华因其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使得生猛海鲜相对便宜,但普通家庭并不可能每天享用这类食物。更常见的家常菜在温哥华的价格则显得格外昂贵。例如,在国内,通过外卖服务订购一顿50人民币的晚餐,最终成本可能只稍高一点,达到51人民币。而在温哥华,一顿20加币的外卖,加上外送费、税费和小费后,最终费用可能飙升至35加币,这主要是因为当地较高的劳动成本所导致。
在日常饮食方面,这种消费上的差异让许多人感到震惊。虽然加拿大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许多人认为这可能部分抵消高生活成本,但事实上,日常花销远超医疗费用。此外,由于加拿大公共医疗系统处理速度较慢,许多人宁愿支付费用去美国接受治疗。
至于购物,尽管像加拿大鹅这样的高端品牌在当地价格较为合理,但当讨论到日常穿着时,加拿大的消费者也经历了消费降级。即使是基本的服装购物,价格也普遍较高。在沃尔玛或Costco等商店,尽管可以买到价格较低的服装,但这些服装往往缺乏款式和质量。相比之下,即使是购买一条耐克品牌的运动裤,价格也可能高达120加币,远高于在中国的价格。在温哥华的商场里,一个不太知名的品牌的短袖T恤可能要价50加币,而在中国的淘宝或拼多多上,相同款式的T恤可能只需50人民币。
因此,即使在购物方面,许多从中国移民到温哥华的人也感受到了明显的消费降级现象,这种价格与生活成本的不匹配使得许多新移民需要调整他们的消费习惯和预算。
Temu和Shein这类平价生活用品店在加拿大和美国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相似产品价格过高,缺乏性价比。这些平价店提供了一种经济实惠的消费选择,吸引了寻求节约开支的消费者。
加拿大的中产阶级甚至被迫转变生活习惯,以适应高昂的生活成本。例如,有网友分享,在中国,他们可能不会在意回收一些小物品,如空瓶,因为这样做的经济回报微乎其微。然而,在温哥华,回收这些物品能带来一点额外收入,因此成为了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变化反映了在高消费环境中寻求节约的普遍心态。
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体现了类似的“消费降级”现象。在中国,汽车轻微剐蹭通常直接送修,因为修理费用相对较低。而在温哥华,由于维修成本高昂,车主可能会选择自行购买漆料进行修补。同样,车辆清洗在中国可能只需花费20元人民币,而在温哥华则需花费30至50加币,成本远高于国内。
至于家用设施,如马桶的更换,在国内购买和安装的成本较低,通常包含在购买价格中。而在温哥华,同样的服务涉及多项额外费用,如运费、安装费和回收费,总花费可能高达500加币。
这种经济压力使得许多移民感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实际生活中,他们发现自己更多地处于经济压力之下。对于考虑移民的人来说,选择加拿大的城市时,不仅要考虑生活的诗意和风光,更应关注生活成本和经济可持续性。虽然温哥华和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但加拿大其他城市,如埃德蒙顿或萨斯卡通,可能提供更低的生活成本,成为更合适的移居选择。这种全面考量对于确保移民经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的确,其他加拿大城市如埃德蒙顿、萨斯卡通和温尼伯的房价相较于温哥华要低得多,有些甚至不到温哥华的一半。然而,这些地区的严寒气候和相对较少的适合华人的就业机会可能成为新移民的一大挑战。如果你不是富裕人士,而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温哥华谋生,那么你可能需要为可能的消费降级做好准备。在温哥华,相同的收入可能购买到的东西更少,生活的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这并不是要全面否定温哥华或移民加拿大的价值,而是强调需要对温哥华以及加拿大有一个全面和理性的了解。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节奏确实能为生活带来许多积极的改变。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虽然可能无法一夜暴富,但至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当面对经济压力,当生活中的“诗与远方”不能直接转化为日常所需时,这些美好的环境和节奏也可能显得无足轻重。因此,对于计划移居的人来说,评估个人经济能力和职业机会,以及准备好面对新环境中可能的挑战,是迈向成功移民生活的关键步骤。在享受温哥华提供的美丽风景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需实际考虑和准备好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