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温哥华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探索这座城市作为北美生活方式的典范和标杆所展示的独到魅力与深厚历史。
在温哥华的西端区,著名的德国建筑师 Ole Scheeren 正在筹划建造一座名为 Fifteen Fifteen 的42层高楼,该楼宇将包含190个住宅单元。这座大楼的设计独特,采用玻璃构建而成,外观呈现多个重叠的平行六面体,部分结构以悬臂形式突出,创造了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独特的水平及垂直视觉效果。...
- Harrison Ming
- 1 min read
在温哥华的西端区,著名的德国建筑师 Ole Scheeren 正在筹划建造一座名为 Fifteen Fifteen 的42层高楼,该楼宇将包含190个住宅单元。这座大楼的设计独特,采用玻璃构建而成,外观呈现多个重叠的平行六面体,部分结构以悬臂形式突出,创造了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独特的水平及垂直视觉效果。© BURO-OS
温哥华是一座全球闻名的城市,长期以来在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位于加拿大的西南部,夹在壮观的落基山脉和广阔的太平洋之间,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67万城市居民,而大温哥华地区的居民总数达到230万。这里的居民享受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海滩到自然公园,再到咫尺可及的高山滑雪场,只需30分钟车程即可从市中心抵达。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此定居。
作为加拿大的第八大城市以及按都会区规模排名全国第三,温哥华在塑造其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形象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座位于加拿大的城市因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闻名。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促使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以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思考如何将建筑和基础设施融入周围环境中。© DAVE DELNEA
同时,这里是加拿大气候最温和的城市之一,罕见雪景和极端寒冷天气。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大城市自然而然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应对环境挑战。从2022年起,温哥华由沈观健(Ken Sim)和他领导的政党ABC(A Better City)管理,他们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作为城市中庞大亚裔社群的一部分,沈观健也是温哥华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市长,他承诺将改善公共安全和住房条件,以提高所有市民的生活质量。
山地绝非当地居民享乐的唯一选择,大海和沙滩同样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KAMIL BIALOUS
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与城市密度
在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同时,这座城市致力于打造一个既能享受山景也能亲近海滨的和谐生活环境。居民可以在摩天大楼间穿行,或是沿着海岸线骑行,享受随手可触的自然风光。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维持高位,温哥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和移民,但这也带来了全球物价最高城市之一的挑战,尤其是房租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住房危机。此外,被广泛称为大温哥华的都会区,每年还将迎来高达6万名新居民,显示出这座城市成功背后的代价。
面对持续的人口增长和住房需求,加拿大政府采取了开放的移民政策,计划在2023至2025年间接纳150万新移民。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温哥华在2022年推出了《温哥华计划》,旨在通过简化建设许可的审批流程,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可负担的住房。
距离市中心仅有30分钟车程的滑雪场让温哥华的居民能够轻松享受冬季运动的乐趣。© DAVE DELNEA
温哥华主义:城市特色的显著体现
温哥华是一座现代大都市,它的城市轮廓被自然景观所环绕,展示了21世纪城市的典型特点,尤其是在建筑风格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市中心可用于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因此,城市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来实现。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定义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迅速崛起,这不仅使温哥华成为加拿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而且这些建筑的发展受到严格控制,以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元素,如斯坦利公园——这片占地405公顷的绿地,其面积甚至超过了纽约的中央公园(341公顷)。
英国的Heatherwick Studio设计了一个由两座双子塔楼组成的雄心勃勃的住宅项目,其中计划建设387套公寓。这种增加建筑高度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密度,还能够保护地面空间和维持街道的布局,同时在部分公寓中,居民还能享受到远山和海岸的壮观景色。© NARRATIV(效果图)。
温哥华作为北美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之一,已经成为一个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典范。2009年,在巴黎的加拿大文化中心举办的“温哥华主义:西海岸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展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此次展览由策展人和建筑评论家Trevor Boddy主持,展览期间他提出了“温哥华主义”这一概念,以新的术语描述这种独特的城市变革,强调如何在城市中心融合高密度住宅、优质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丰富的绿地和独特的建筑设计。
“温哥华主义”已成为一种革新的城市模式,受到了美国和中东地区的广泛关注和模仿。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和对城市扩张的反思,温哥华市政府加速了市中心的改造进程,将原本计划用于写字楼的地块转变为住宅项目,从而增加城市密度。为了合理管理这些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温哥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尽管市政府保留了最终的决策权,但公开的辩论和谈判机制也被引入,以确保城市发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温哥华,这座人口持续增长的港口城市,展示了其独特的城市化面貌。© ALBERT NORMANDIN
在温哥华的城市规划中,“裙楼”设计成为了城市景观变革的一个标志性元素。这种设计允许在地面层建造与传统建筑群相匹配的多层建筑,而上面的塔楼则设计得更为细长,目的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建筑许可的潜力,优化居民的视野,同时在不干扰居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的高度。温哥华的城市设计理念常被视为是纽约与香港的结合,它在自然环境包围下的狭窄地块上,巧妙地将公共利益和居住舒适性与建筑的高度自由完美融合,确保街道功能的多样化而不牺牲建筑的高度优势。
保护视野景观的政策
自然环境的质量被视为城市中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这一财富,温哥华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建筑管理规定,其中包括“视锥保护政策”,这项政策旨在促进市中心区的密集化发展的同时,坚决保护城市天际线中的海洋和山脉景观。这种保护措施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景观,更是对这座追求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及其象征性景观的一种保护。这些景观通道为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灵感。建筑师Maxime-Alexis Frappier(来自ACDF建筑事务所)最近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和让步。
对全球建筑师而言,温哥华的项目构成了一种格外令人兴奋的挑战。最近由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KKAA)设计的Alberni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座43层高的摩天大楼坐落在高豪港海湾附近,其设计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建筑环境,同时保持了周边建筑的视线。© EMA PETER
在隈研吾的另一个项目Grosvenor Pacific大厦中,由于大楼高出了规定的25厘米,他不得不调整建筑的容积率。因此,27条轴线被用来精确地划分该区域,确保视线保护轴线的精准延伸,这种精确度保证了没有任何偏差的可能。这些视锥及其独特的城市规划方法树立了行业标杆。此外,“有舍才有得”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如果开发商希望其建筑超出城市规定的高度限制,就必须与城市进行协商,作为交换,他们需要提供公益性住房、公共空间或学校等公共利益。
在温哥华,建筑师与市政府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信任的关系,这种职业在这座城市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所有决策都在建筑师的参与下做出,即便是不利的决定也会公开透明地处理。
尽管相关法规严格,整个审批流程都是公开的,允许展开讨论。每个项目都经过三重审查:从城市层面评估项目如何融入整个城市天际线;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与邻近区域的关系;以及从行人层面出发,确保建筑设计既促进与行人的互动,又不干扰他们的日常活动。
街景下的 Alberni 大厦。©George Handford
随着温哥华建筑热潮的兴起,许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师纷纷抵达这座加拿大的大都市,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被誉为“明星建筑师”的他们,带来了大量主要以住宅为核心的高层建筑项目。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批评,有声音认为温哥华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特的城市灵魂,新兴的摩天大楼与全球其他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难以区分。尽管如此,温哥华依然致力于保持其独有的城市特色。
为此,建筑师们被鼓励采用创新的设计方法,而非简单地追随潮流。他们需要重视温哥华与自然独特关系的融合。这些享有盛誉的设计师渴望在温哥华留下自己的标志性作品,并正在重新评估“裙楼”设计模式。这种设计通过建筑底部的几层为街道和公共空间注入活力,让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与周边环境孤立无援、缺乏活力的结构,而是成为一部分生动的城市肌理。
远眺温哥华大厦。
在2020年,来自丹麦的建筑大师Bjarke Ingels完成了温哥华大厦(Vancouver House)的设计,这座建筑因其所在地块的复杂地理条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容积率。温哥华大厦高达149米,由四座不同的建筑组合而成,其中一座塔楼设计极具挑战性,仿佛在挑战重力定律。这座塔楼底部设计狭窄,随着楼层增高逐渐变宽,顶部的楼层面积是底部的两倍多。尽管地块的建设条件充满挑战,尤其是在退后距离上,但这反而激发了这位建筑师的创意火花,他选择使用不锈钢和玻璃来装饰塔楼的外墙。
最近温哥华的媒体报道了另一项新建成的项目,由著名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设计的Alberni大厦。这座43层高的建筑于2023年竣工,以其扭曲的外形、玻璃和塑铝板构成的外墙以及具有独特木质细节的宽敞阳台而著称。隈研吾希望通过这座建筑不仅保持城市的独有特色,同时打破温哥华天际线上那些千篇一律、由玻璃幕墙构成的高楼大厦的常规形象。
温哥华大厦展现了独特的扭曲视觉效果,由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这一住宅项目包括一幢塔楼及其基座的三幢低层建筑。这个项目由于地块本身的限制和旨在保护视野的城市规划法规,摩天大楼呈现出了其特殊的形态。居住在大楼中的住户能够享受到城市、海洋及山景的壮丽全景。© LAURIAN GHINITOIU
探索温哥华的未来建筑展望
城市中还有更多的大楼正在建设中。Thomas Heatherwick设计了两座高度分别为30米和39米的双子塔,它们外形圆润,并设有布满绿植的宽敞露台。疫情之后,超过387套的公寓已完成改造,重新配置以适应远程工作和居家生活的需求。
在西端区,Ole Scheeren 正在打造名为 Fifteen Fifteen 的大厦,这座42层高的建筑(包括190套住宅单位)将采纳一种独特的水平设计理念,推动“三维生活”的概念。其玻璃构成的舱体设计类似悬臂,有效地扩展了室内空间。不过,对于恐高者来说,这座大楼可能需要谨慎考虑。除了其独特的形态,这位德国建筑师还在设计中尝试着将住户与其他住户以及周边环境连接起来。传统的冷漠高楼、光滑的外墙和重叠的居住空间将不再是城市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促进互动的生活方式,其中所有的视野和不同层次的空间相融合,形成一个垂直的社区生活环境。
在温哥华西端区,德国建筑师Ole Scheeren设计的Fifteen Fifteen大厦,一座高42层的结构(包含190个住宅单位),即将动工。这座大楼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元素,创造出类似叠加的平行六面体形态,部分结构像悬臂般突出,扩展了内部空间,同时在建筑的水平和垂直轴线上展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BURO-OS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为温哥华设计的Terrace House,以其创新的混合结构而引人注目,号称全球最高的混合结构建筑,高达71米,结合了木材、混凝土和钢材。这座19层高的建筑坐落在高豪港(Coal Harbour),紧邻由Arthur C. Erickson于1978年设计的传奇常青大厦(Evergreen Building)。Terrace House的设计特点在于其底部宽阔的观景露台和顶部纤细的楼体,这种设计延续了温哥华建筑的标志性风格。这座大楼拥有20套公寓,其规模和建造方式在北美洲都属于罕见。
这座建筑是坂茂在加拿大的首个设计项目,也是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Terrace House不仅仅是另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它还体现了温哥华对可持续和创新设计理念的强烈支持。这表明了城市致力于采用木材等环保材料进行建设,并朝着成为全球最环保城市的目标迈进。
这座坐落在加拿大山海之间的大都市就这样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理想城市的形象。它还将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城市项目继续保持下去。